功崇惟志,业广惟勤。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。
5月8日,四川中烟“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庆祝‘五一’国际劳动节‘五四’青年节大会”在成都举行。会上,四川中烟宣读了四川省级及企业有关表彰决定,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表彰,部分受表彰代表作交流发言。
荣誉之光照亮星辰大海,征途背后站着无数脚踏实地的奋斗者,也记录着四川中烟在劳模工匠培育、激活技术人才活力方面的成效。近年来,四川中烟以构建劳模工匠选树平台、培育平台、宣传平台、创新平台为突破点,将培育劳模工匠人才作为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、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抓手,积极助力企业现代化建设。
搭建选树平台 厚植人才沃土
榜样是一面旗帜,一个方向,一种力量。四川中烟通过搭建选树平台,营造尊崇劳模、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,激发职工争当新时代能工巧匠。
每到“五一”“五四”等重要节点,四川中烟都会积极开展劳模、工匠等推荐工作,同时聚焦企业生产、技术和营销一线,每两年开展一次“四川中烟工匠”培养选树活动。
2024年获得全国及省级荣誉的代表领奖
在敢于拼搏、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引领下,长城雪茄厂培养出一大批想干事、能干事的优秀党员。刘万春、刘长勇等人先后获“四川省五一巾帼标兵”“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”等殊荣,班组、工厂获“四川省工人先锋号”“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”等称号,物资原料手工党支部被评为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,工厂党员李秋月于2022年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。
此外,长城雪茄厂于近日获评“全国烟草行业第八届先进集体”,技术中心产品部工程师朱鹏程、绵阳卷烟厂广东分中心片区经理范涛、成都卷烟厂制丝车间主任孙常荣被授予“劳动模范”称号。
成都卷烟厂制丝车间孙常荣查看制丝车间生产数据
据统计,四川中烟自2015年成立以来,已培育劳模工匠31名,其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、行业劳动模范5名、四川省劳动模范6名、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0名、四川工匠6名、四川省五一巾帼标兵3名。
搭建培育平台 筑牢人才基石
功以才成,业由才广,人才是发展与振兴的第一资源。近年来,四川中烟积极开展省级劳动竞赛及创新大赛,各级工会积极为职工搭建多渠道竞技舞台,构建内外竞赛相衔接的劳动竞赛体系,以赛促学、以比竞技,一批批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。
在“创新创效、优质优产、协同营销、技能提升”四个主题基础上,四川中烟探索出更多新赛道、新主题。比如,通过“工会+营销”“工会+安全”等方式,四川中烟开展网络知识竞赛、销售专项竞赛等主题丰富多彩、群众喜闻乐见的竞赛活动,职工参与覆盖面超过90%。西昌卷烟厂成功承办凉山州一类劳动竞赛,长城雪茄厂在省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暨数字工匠大赛中斩获4项奖项。
搭建宣传平台 释放人才效应
为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榜样作用,营造崇尚先进、学习先进、关心先进的良好氛围,四川中烟倾力构建宣传平台,激活释放人才效应。
每年五月是“劳模工匠宣传月”,四川中烟都会统筹线上线下宣传资源,利用宣传墙、宣传视频、职工书屋、“智慧工会”宣教板块和融媒体矩阵等,积极报道先进典型事迹,广泛传播“四川中烟工匠”故事。
市场营销中心的顾佳、周佳妮获得各级奖励20余次,是文化传播岗位上的“老先进”。她们牵头建设移动互联网营销矩阵,策划开展各类营销活动,持续拓展宽窄哲学文化传播外延,助力品牌在全国市场打开局面,在“新川烟、新形象”的奋斗中展现新担当、实现新作为。
长城雪茄厂的李秋月是四川省劳模,她多次深入车间、市场等一线宣教,并代表四川中烟参加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,向行业内外展示雪茄制作技艺。“我将努力做好传、帮、带工作,用行动诠释工匠精神。”李秋月说。
长城雪茄厂手工车间李秋月在钻研卷制技艺
搭建创新平台 激发人才价值
劳动创造世界,创新引领未来。四川中烟通过建立创新工作室运行机制,将一批技术业务优秀、理论水平扎实、工作经验丰富、创新能力突出的劳模工匠汇聚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事业中来。
绵阳卷烟厂职工张宝曾是一名普通维修工,在组织精心栽培下,他成长为创新团队领头人。以他命名的工作室自成立以来,已组织开展科技项目、QC课题等286项,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3项、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、实用新型专利144项、外观专利7项,2019年被认定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,2022年被授予四川省“十佳”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。
绵阳卷烟厂工程设备科张宝及其团队正在开展模拟实验
截至目前,四川中烟创建了覆盖生产经营全业务线的57家公司级创新工作室,它们在技艺传承、技术创新、成果转化、人才培养等方面长期发挥积极示范作用。
善谋者行远,实干者乃成。未来,四川中烟将持续通过“选、育、评、宣”四个方面优化劳模工匠人才队伍结构、提升队伍能力素质、激励人才担当作为,助推劳模工匠人才队伍建设,持续催生新创造、新模式、新动能,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提供强劲支持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小渔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m.pukesoft.com/u/14330.html